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毕业生 | 顾卓雅:师从钟扬教授,传播科学与艺术之美

俞驰韬 复旦研究生 2020-01-03

顾卓雅,复旦大学2015级生物信息学博士生,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一心公益特聘讲师。顾卓雅师从钟扬教授,从事动植物基因组分析及进化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六年来,顾卓雅为《环球科学》、《知识分子》等科普媒体翻译和撰文数十篇,参与翻译和撰写《延续生命》等科普书籍数本,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版的中英文写作和校对,并为中小学生及成人开展线下科普活动、课程和讲座。毕业后将从事遗传咨询和科普工作。



顾卓雅 2018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科研路上:与良师益友同行


对生物学的热爱,早在年少时就在顾卓雅心中埋下种子。“我从小就喜欢花花草草,喜欢抓虫子玩。”她笑着说。2008年,顾卓雅考入复旦大学,本科分流后进入生物科学专业。不曾想,与生物学研究的交道一打就是十年。


2011年,为了完成本科毕业设计,顾卓雅第一次来到了生科院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结识了日后对她影响至深的恩师——钟扬教授。出于兴趣的召唤,本科毕业后的顾卓雅选择了实验室的生物信息学作为读研专业。2015年,成绩优异的她又继续读博深造。


从2011年开始,钟扬老师指导顾卓雅走过了6年的科研之路。在她看来,钟老师在学术上有着自己的想法,往往能在别人未涉足过的科学领域提出问题。而更重要的是,钟老师对于自由思考的鼓励,开阔了她的科研视野。“在钟老师的启发下,我们总能产生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顾卓雅说,“他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让我们不畏惧去头脑风暴。”希望学生积极探索不一样的问题,为人类做出贡献,这是钟老师的教育理念。而顾卓雅在科研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自主性,正得益于钟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

同样深刻影响顾卓雅的,还有钟老师一以贯之的坚持品格。由于馆藏资源上的优势,复旦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参加了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标本平台教学标本子平台运行服务项目,顾卓雅加入项目成为了其中一员。每年数万份标本的采集、加工与录入,是相当庞大的工作量,而钟老师和复旦团队一直坚守着这份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开发能力设计出了一套能够简化流程的软件,并分享给了其他参与项目的科研院所。数年的坚持,顾卓雅不仅看到了植物标本数据库在自己的努力下一点点丰富,也逐渐娴熟地掌握了标本制作的基本流程。

将采集来的标本压干、拍照、贴上标签,再将植物的名称与对应图片录入信息系统,一份标本的电子化就完成了。“如果光靠自己真的很难坚持下去。”顾卓雅说。然而,她永远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每当钟老师从西藏带着托运的那一箱植物标本回到学校时,顾卓雅和同学们就如同过节一样兴奋。她依然记得那些夜晚,同学们与钟老师围坐在不大的实验室里,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将风干的植物黏在纸上贴上标签。实验室凌晨两三点钟的灯光,映照着这些生物科研者的其乐融融。


与良师益友同行,顾卓雅在学术之路上斩获了一个又一个佳绩。截至目前,她共参与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有4篇由她作为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发表。“非常感谢能在多年以前进入复旦,遇到那么好的导师和杰出的同学们。他们给我提供了不同的思路,让我不断地成长。”




投身科普:自然而然的选择


2018年,顾卓雅受聘为上海浦东新区一心公益发展中心的公益讲师团特聘顾问。热心科普的她,又获得了一项值得铭记的认可。


对于如今已是“科普达人”的顾卓雅来说,投身科普并非按部就班的规划,而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在本科生阶段,顾卓雅更想致力于科研工作。但随着对科普活动涉猎的增加,她发现自己的兴趣悄然发生了转变。


顾卓雅的科普之路始于科普文章的编译与写作。2012年,刚刚进入中国不久的《环球科学》杂志吸引了顾卓雅的关注。看到杂志招募翻译人员的广告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名加入。初上手后,顾卓雅在翻译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但她一次次总结经验。熟能生巧,顾卓雅基本上保持着每周一篇的高速度。久而久之,她渐渐得心应手,也从翻译变为了富有经验的审稿员。2015年的一次科普活动中,顾卓雅认识了著名科普公众号“知识分子”在上海的编辑。为了在翻译上取得新突破,她选择加入作者团队,挑战更具有原创性的编译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顾卓雅开始尝试自己动笔撰写原创科普文章。2017年11月,她创办了个人公众号“顾小姐的百草园”。在这个传播“科学与艺术之美”的实验田里,顾卓雅以科普的理论、生动的语言描绘动植物界的美丽。今年,她又接下了《探秘》杂志的科普专栏。“除了英语水平、专业水平和写作水平的提升,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怎样把故事写好玩。”从翻译到编译再到发表原创科普文章,顾卓雅一步步完成了进阶。

导师钟扬对于科普事业的热情,也是顾卓雅投身科普的重要缘由。在钟扬老师的主导下,生态多样性实验室接下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工程图文系统中英文写作项目。于是,弥漫着植物标本气味的实验室里,留下了师生为每一个词条字斟句酌的场景。从此,顾卓雅就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结下不解之缘。开馆后,她多次为游客和中小学生进行公益讲解。


向尚未走入象牙塔的中学生传递科学知识,也是顾卓雅的科普使命。作为“未来科学家训练营”的科学助教,顾卓雅陪着来自各个年级的初高中学生团队提出科学问题、设计实验和答辩汇报。虽然很劳累,但学生们作为一个集体为着目标努力的精神感染了她。为了完成实验答辩,这群孩子通宵讨论到凌晨3、4点钟。更令顾卓雅记忆深刻的是,她亲眼见证了一位原先腼腆的女生最终勇敢地参与到其中,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部分。她还和钟老师一起指导上海实验中学的“科学少年”组合参加了2017年“谁是王牌诠释者”赛事,年轻的选手们不负众望,他们自主编排的科学节目《恐龙复活》在比赛中获得了“最具潜力奖”。


最初走进科普的世界,仅仅是自身的兴趣使然。但在富有远见的钟扬老师帮助下,顾卓雅不断挖掘出了科普的价值和意义。“我开始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从而更加坚定了最初的想法。”她说。陌上花开,普通的过客也许报以一声赞叹。在文艺青年的眼中,诗情画意。而透过生物学的镜片,一朵花开的背后却有着一整个成长故事。在顾卓雅看来,生物学意味着对生命哲学的思考,而这一思考值得传递下去。

“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顾卓雅说。科普的活动,不仅仅让好奇的孩子们得到了思维方式与能力的训练,也潜移默化地将对生命的爱注入了他们幼小的心灵。而对于成年人来说,科普也有着陶冶情操的功效。“生命科学中蕴含着很多哲学理念。我们传递这些理念,如果能让大家有些思考,有所善举,科普的价值就实现了。”




 传承与未来


2017年9月,钟扬老师不幸离世的消息,对于顾卓雅不啻晴天霹雳。


“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失去了一直以来的支柱。”顾卓雅沉痛地说。失去了一直鼓励学子的导师,毕业的压力也悄然而至。


为纪念钟扬老师而创作的话剧《种子天堂》由复旦剧社推出。作为剧社曾经的一员和钟老师的爱徒,顾卓雅也被邀请参与剧本的审定。她依然记得,钟老师经过十多年的搜寻,终于在西藏找到了珍稀植物拟南芥,而这日后成了顾卓雅的研究课题。


话剧的导演曾跟随钟扬老师到过西藏拍摄纪录片,却因高原反应提前遗憾离开。顾卓雅说,导演将自己关在屋子里憋了很长时间,终于将自己对钟老师的景仰与深情转化为了这部剧本。当看到它最终上演时,顾卓雅感慨万千:“我随着话剧回顾了钟老师工作生活中的很多场景,还看到了他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当《播种未来》中钟老师浑厚的声音再次响起时,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话剧中的一些场景触动了顾卓雅的内心。她也曾跟随着钟老师走上青藏高原,探寻西藏特有的珍稀物种,感召越来越多的西藏年轻学子加入到科研队伍中。在钟扬老师的努力下,西藏建立起了植物学博士点,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博士。这点点滴滴,都在顾卓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感动。


钟扬老师虽然离去了,但他生前未完成的事业,都在他的学子手中得到了传承。钟老师曾答应要为上海实验中学的社团讲课,顾卓雅和同门前辈们毅然挑起了这一职责。接手了钟老师的未竟之功,顾卓雅更为恩师的能力所折服:“现在我们这么多人都忙不过来的事情,当时钟老师以一人之力做了下来。”如今,钟老师多年来将红树林种到上海的努力已初见成效,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将使他九年前的这个梦想成为现实。而更重要的是,钟老师的精神在顾卓雅等优秀学子的传承下,必将生根发芽。

谈到未来的规划,顾卓雅表示她会将科普当作自己的事业进行下去。科普的道路上,并非没有困难和挑战。对于青少年科普而言,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的高年级学生很少有时间与精力接触科普,而低年级的学生却面临着知识储备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成人科普中,主要的困难则在于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平衡。不过,顾卓雅有信心能够在这一领域打开局面。她的“雄心”,则是希望能够做成科普活动的课程包,并利用各类媒介平台将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在科普的领域,我会慢慢探索。”

“你计划的秋天已经褪去童话的色彩,一个真实的现在可以开垦出一万个美丽的未来。”十年过去,复旦毕业录取通知书上的这句话,顾卓雅一直珍藏于心。同样融入她灵魂的,还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复旦拥有最广阔的天空。只要你想要,就不要畏惧,要勇敢地去争取。”这是她最希望向复旦百年星空的后来者传递的话。




猜你想看:
公示丨复旦大学第九届“学术之星”公示名单
优秀毕业生 | 陈亚妮:科研的道路上,方法总比困难多
我的新时代 | 吴迪:那年那地那人
汶川十年 | 背负着更大的生存信念,坚韧地活下来
复旦大学第八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网络投票启动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